首頁 學術專區 文章選粹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文章選粹
Widmer音樂舞蹈遊戲
音樂、舞蹈與遊戲 – 藝術取向多元教育模式之根源的探討

Widmer, Manuela
薩爾茲堡莫札特大學奧福研究所教授
林淑芳譯

童年起就在奧福基礎音樂與律動的激發與學習中長大,近幾年來又進入薩爾茲堡大學教育系研究。回溯這二十五年來跟兒童、學生與同事的創造性遊戲經驗,發現我的工作主軸就集中在以遊戲的態度來和兒童相遇的課程藝術。


音樂與舞蹈教育作為一種藝術性遊戲形式
音樂與律動由其根本的關聯性來看,可被視為一種藝術性遊戲形式,如Scheuerl所說,是一種以任何一種天分及任何年齡層的人的創作特質來玩的遊戲 ”。每個人都可藉音樂與律動作不同的表達,不論是再生性的或創造性生產性的;音樂與舞蹈屬於表達的藝術,在兒童的遊戲中聯結為一。這就是基礎音樂。


基礎的 - 基礎音樂
基礎音樂這概念非常清楚,卻又難以掌握,可由許多不同的進路來界定。奧福自己在1963年,也就是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的奧福研究所成立兩年後,對基礎音 樂定義為:「Elementar, 拉丁文為elementarius,意思是屬於基本的、原始素材的、最起頭的、最根源的。甚麼是基礎音樂呢?
基礎音樂從未單只是音樂,它和律動、舞蹈、語 言融合為一體;它是一種必須自己親自做的音樂;在這種音樂中沒有人只當聽眾,它是參與者的音樂」(Orff, 1964, p. 16-17)。除此以外,我想舉W. Keller 1980的定義作為奧福定義的補充。他從語源學和人類學兩方面觀點來看,認為:「“基礎”不只是根源的,且也應視為中心的或核心的來理解。因此,我們要從 每一個人都有的根源性的、中心的音樂潛能的實現來理解基礎音樂」(Keller, 1980, p. 18)。


遊戲的原始現象
Huizinga在1938年其藝術人類學著作《遊戲的人 – 文化之源在遊戲》 中,提到音樂舞蹈和遊戲的關係時寫到:「如果要找出所有在遊戲領域內可稱之為音樂的,那最重要的就是和音樂不可分割的藝術雙胞胎: 舞蹈」。如果要把遊戲的原始現象講清楚的話,那就有一大堆文獻可回溯了。如Flitner寫到: 「事實上,兒童自發的能力和玩遊戲的興趣是所有教育考量中最重要的,所有教育者的努力都應依此為準,且只有當他們與這種直覺力量一起工作、在這個基礎上建 造,得到、並增強這種直覺力量時才能達到成果」 。

教育改革
以下檢視德國教育史中重要的教育改革,這些歷史概念說明了一個特定的時代,約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三O年代(1890-1930)。從批評到教育改革者 求新的努力,幾乎整個社會文化生活領域全都投入了這個與教育改革相關的努力,尤其是: 教育由兒童出發、藝術教育運動、青少年運動、全民教育、女性教育以及各種學校振興方案。
這次的教育改革囊括了許多跨時代的一般教育問題,其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 自主自決、教育民主化、教與學的整體性、社會的人本化等。教育改革的發展並活化了許多長遠的過去即有的教育理念,以下我舉出科梅尼亞和盧騷的教育理念作為說明。

科梅尼亞 (John Amon Comenius,1592-1670)
科梅尼亞的教育觀之精隨在: OMNES HOMINES OMNIA OMNINO EXCOLI: 所有的人皆可教,皆可以基本性的學所有的事物。他的想法受到基督教世界觀與人本理念之影響,在聖經的基礎上發展出他的哲學Pansophie,即對創造本身和創造的基礎,以及其中產生之關係整體的知,圖示如下:

對東西表面的認識 - 對其生成過程的認知
對創造的整體關係的知 
知道 - 理解 - 運用 
對正確使用的知

如果我們將科梅尼亞的理論縮減成所謂“偉大的教學法”的話,也就是在每個新的教育方法裡都有的課程規劃之類的,我們就無法掌握他的教育觀之核心。他強調一 種 全 教 育 (ALLERZIEHUNG)(每個字母都大寫)– 一種包涵廣裘,不侷限於學校,而是擴及每個年齡層的教育。整個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個教育過程,一輩子的學習,一種“生命”的學校。以下逐一檢視上述他的精髓理念: 所有的人皆可教,皆可以基本性的學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ALLE),意指無性別、出身、天賦、年齡、社團或宗教信仰差異。由此可知,科梅尼亞可謂為融合教育的先驅者。學所有的事物 (ALLES lernen) - 意指以適齡方式傳遞給所有的人根本的世界與文化觀,除學術性外,也包含工藝方面。

根本的(GRÜNDLICH): 這概念中包含了許多現代被視為先知,至今卻仍未普及的教學方式。
在此舉出幾個值得注意的課程規劃根本原則:

■ 首先舉例說明,然後才提出規則;
■ 只要能由感官開始,就先由感官喚起 (“感官訓練”- 從抓住具像,到瞭解,再到觀念的成形 (德文greifen - begreifen - Begriff),即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
■ 不要背不了解的東西、不要單因其權威性而學 (內在動機)
■ 儘可能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 (引起動機)、
■ 德性僅能由行為和典範來學 (典範學習)。

盧騷(Jean Jaques Rousseau, 1712-1778)
無論直接或間接,另類教育觀點都會溯源到盧騷的思想遺產。
Weimer在其《教育史》中提到,盧騷的主要貢獻在,他是「第一個由兒童開始的教育家,所有的教育可能性都植基於發展成為人的驅迫力下」 。盧騷向他那個時代的父母和教師呼籲: “人哪,當像個人(你要有人性)! 這是你們的第一個職責。無論在何種處境下,愛孩子,讓他們能好好玩,讓他們的喜樂、他們值得珍惜的直覺得以發揮...。大自然要兒童像個兒童,在他們成為男人或女人之前…。兒童有自己的想法、觀念、感覺。一個孩子在遊戲時是在作一件嚴肅的事,但他也會從最簡單的喜樂得到最深的滿足」 。他的教育哲學基本概念是: 自由以不傷害別人的自由為界限、讓自主成為可能、取法於自然、取法於個人的生成歷程、夥伴關係、由經驗來學習、與自然的連結等。

藝術取向的多元教育模式
以下提出藝術取向的多元教育模式的重點,在遊戲的基礎方面有:

■ 對兒童的自由與價值,及由此產生的彼此的夥伴關係的重視,如盧騷的理念。

■ 學的與教的人全人整體的促發,如柯梅尼亞「所有的人皆可教,可以基本性的學所有的事 

物」的理念。

■ 工作課題注意個別化與差異性,正如由兒童出發的教育改革觀點。

■ 音樂、舞蹈、語言與遊戲融為一體,正如奧福的基礎音樂律動教學理念。

■ 接納人的不確定性,一如Prengel之發展與環境關係所說。

最後,Prengel “開放課程”教學法的推廣強調,「設定界限並學習接受限制,是多元教育的

中心目標,沒有這些,自我價值和別人對我的肯定就都沒有立足點」。

基礎音樂劇之遊戲形式
我自己有滿滿的美好的基礎音樂劇的遊戲經驗,因為在這種遊戲形式中不需要所有參加者

做同一件事,而是每個參與者都能夠以自己之喜好、能力與技巧來參與遊戲。

基礎音樂劇是一種融合性遊戲形式,它是音樂、語言、律動、舞蹈、與表達戲劇中的視覺

造形設計一起共同產生的。基本概念在奧福音樂理念的音樂、語言、肢體的密切關係,並

且強調即興與創作比複製再現作品更重要。基礎音樂劇是一種融合性遊戲形式,因為它是

各種不同能力、需求、障礙或天份的人共同做出來的。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時刻自省,如

何以我們提供的遊戲形態照顧 到每個不同的需求、如何催化尚未被發掘的創造潛能、如何

促發已經彰顯的活躍動力、如何打開閉鎖的心,讓沒有勇氣的得到勇氣。

總結教學的基本原則為:

■ 整體性活動 (如一首歌作開始、器樂的敲奏、一首結束舞蹈),中間穿插小組或個別的工作任務。

■ 個別的呈現可讓孩子特別的能力被人注意到,也可因此更得提升。

■ 歌唱、說白、與器樂敲奏應取得平衡,同時重視肢體舞蹈之呈現。

■ 藉著提供討論與發展的空間來一起計畫、一起塑造。

■ 對所有的參與者,包括重、輕度障礙或資優者,提供不同的工作課題,

讓大家都充分參與。

■ 對每一個參與者最適合的角色與工作只有經由沒有壓力的嘗試和角色

交換來找到;用這方法即使和最小的小孩也一樣可以達成目標。

■ 不用任何現成的、附有已寫好的歌、詞、配器編曲的劇本,而是共同塑造適當的素材,

最好的就是圖畫書。

■ 兒童可以由負責一個角色或工作變得更能承擔責任,漸漸的老師可以從旁觀察就好。

■ 所有的演出者都在舞台上,出場、離場都在這面對觀眾的半圓或圓形劇場內完成。

遊戲式基本態度
最後總結來說,我期待每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以遊戲式基本態度來從事這工作。

遊戲式基本態度的意思是,輕鬆自如的掌控他的專業技巧,然後藝術性的、基礎性的 

結合音樂、舞蹈、與敲奏遊戲來完成有創造性的工作;同時在創思靈感之餘可以允許

偶然,甚至意外的發生,與遊戲的態度一致。

在專業技巧掌控之外也需確定自己的態度,如何在遊戲取向課程中,進行與兒童的

溝通討論。最重要且第一個要求就是,與孩子互動的認真態度。 Flitner(1986, p. 111)

也說,「成人很容易以自己對兒童世界的片面印象不只貶低兒童瞭解成人語言思考的

能力,也忽略他們被當作夥伴認真對待的需要」。由此可知,與兒童的 互動中要開放

與坦誠,這是產生美好的感覺和幽默最好的基礎,也是解決或減少課程問題最好的辦法。

遊戲化取代教育化
依此,每天課程中珍貴的每一分鐘都可以很有技巧的玩,讓大家盡情參與藝術作品的

生成過程,在其中遊戲、說笑、練習、認真討論、有耐心的聽、休息;有秩序的 幫忙、

允許未如預期的情況發生;作給他們看、一起作、自己做;愉快的、驚訝的、生氣的,

也試著能夠對所有的狀態讚美。

相對於兒童的行為的馴化,也就是教育化的一種形式,我要舉出遊戲化作為對照。Böhm

(1983, p. 288) 用一句把這觀念釐清: 「人並不是依賴分析理性來結構,而是在遊戲式的

設計中來建立;與此一致的,不是依賴邏輯性計算嚴格的理性來生活,而是合於人性的、

在遊戲的美好中、從快樂 的心靈的塑造來生活」 。所以,在有目標、有意義的操作中遊戲

化取代教育化!



充滿驚奇的管子 – 創造性律音管遊戲
原文出處:Michel Widmer (2011)。充滿驚奇的管子 – 創造性律音管遊戲。奧福音樂,02,111-116。

Michel Widmer
薩爾茲堡莫札特大學奧福研究所教師

林淑芳譯

摘要
律音管,一種輕巧、中空的彩色塑膠製管子,可依長度訂出固定音高。自從 1997 年從北美引入歐洲後,律音管已普遍進入世界各地音樂課程中。本文中我將由 不同角度來凸顯律音管這樂器的特色,文中範例多數來自多年來在學校內外從事的 律音管活動,希望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與好奇,並能將其運用於課程中。律律音管擁 有許多特點,讓沒學過的人也能遊戲式的接觸音樂與律動;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各 樣鮮豔的顏色和促發遊戲動機的特點,由此即可發展出簡單的進入音樂的遊戲。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教學的親切本質
原文出處:奧福音樂,02,105-110。

Christa Coogan
薩爾茲堡莫札特大學奧福研究所兼任講師

陳芑旂譯

摘要
蹈是人類靈魂的表現,情感抒發的管道,青春與肉體的慶典,以及對無可避 免的歲月老化的一瞥。它是身體智能的深度意志,是非語言層次的溝通及表達的論 壇,是智慧與體能的表現,是音樂的經驗。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 個具表達力的舞動身體是一個分享故事、創造畫面、揭露秘密的身體,也是強 壯或脆弱、往下挖掘或往上飛揚的身體。一個具表達力的舞動身體,是一個人尋求 可能性,推倒安定的藩籬,尋找對比 ( 和這個藝術形式、音樂以及和他們自己夥伴 舞者的對比 )。這是我想從學生身上看到的,也是我對他們的要求。 我所教授的舞蹈植根於德國和美國舞蹈先驅的傳承,他們極力對抗芭蕾的理 想化肢體和藝術化的觀點,他們需要的是能表達個人感受的動作語彙,能延伸美和 美學的定義的動作語彙,同時可以從當前的現代世界中擷取題材的根源,因此具原 創力和創造力的現代舞的動作語彙和構想,可以活生生的呈現出來。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音樂與律動 - Sofia Lopez-Ibor 與
Verena Maschat 的對話


原文出處:奧福音樂,02,121-122。

林安緹 鄧皓書 譯自西班牙奧福雜誌

摘要
Sofia Lopez-Ibor 在馬德里完成她的音樂教育與木笛演奏學位後,她在薩爾茲堡 奧福研究所專攻音樂教育。在 27 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在美國教授教師的奧福音樂 課程(Orff Schulwerk Levels),在薩爾茲堡教授奧福特別班(Special Course), 也在世界各地教授奧福師訓課程。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運用奧福教學理念於中重度智能障礙者
音樂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 -- 以天使打擊樂團為例


原文出處:石淑萍、李翠玲(2011)。運用奧福教學理念於中重度智能障礙者 音樂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天使打擊樂團為例。奧福音樂,02,53-78。

石淑萍、李翠玲
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音樂老師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研究旨在運用奧福教學理念於中重度智能障礙學員之音樂教學歷程,本研 究採用行動研究,希望透過奧福教學理念及方法改善音樂課程之問題,進而提升 學員音樂能力及良好的學習態度。研究者以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晨曦發展中 心天使打擊樂團 12 位中重度智能障礙學員為研究對象,自行設計研究課程,分 別以肢體律動、說白、器樂合奏......等奧福教學方法,將奧福教學理念融入音樂 教學中。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擔任主要教學者 , 並搭配二名班級老師及四名在特殊教 育與音樂教育之專家,本研究透過觀察、訪談、評量與教學日誌蒐集資料。

研究 結果如下:

一、中重度智能障礙者理想之奧福音樂教學模式,需先以分組為始合奏為終循序 漸進的音樂教學歷程,透過顏色、數字、遊戲、節奏教學策略為出發點,並 以生活化及連貫性的音樂教學主題進行課程設計,教學時需注意學員生理上 的限制輔以密集且高支持及教學輔具的協助方式。

二、運用奧福理念於 12 位中重度智能障礙學員之音樂教學,無論在奧福片樂器 教學、節奏樂器教學及器樂合奏教學裡,學員都獲得不同程度的轉變並在整 體的教學成效獲得顯著的成效。

三、研究者經由行動研究教學歷程而促進專業成長,包括奧福音樂是可以讓中重 度智能障礙者參與並習得音樂技能之教學模式,同時也讓研究者往後對於中 重度智能障礙者之音樂教學,有了更積極及彈性的教學態度。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以供參考。

關鍵字:奧福教學、中重度智能障礙者、行動研究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讓我們一起玩古老的遊戲~
找回消失的文化使孩子們的文化更富裕


原文出處:奧福音樂,02,117-122。

Sofia Lopez-Ibor
Mills College 和 The San Francisco School (California) 奧福教師

薩爾茲堡奧福研究所暑期課程講師

林安緹 鄧皓書譯

摘要
找尋兒童遊戲呈現的畫面一直是我極感興趣的事,這同時也是我畢生收集傳統 遊戲並運用在奧福音樂教育課程中之努力。從馬德里的 Prado 博物館到紐約的大都 會博物館、從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安地斯山脈的毛皮地毯,我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許多描述關於小孩子遊戲的奇妙藝術品代表。許多畫家如 Goya,Velazquez, Murillo, Seymour Guy, Cassatt, Singer Sargent, Rivera, Tamayo 等等都在他們的繪畫中描繪著 小孩子們最愛做的一件事:遊戲。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新趨勢: 世紀初的願景」

原文出處:林小玉(2011)。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新趨勢:世紀初的願景。奧福音樂,02,11-21。

林小玉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教授

摘要
音樂教育的議題,往往反映時代的趨勢。因此,要在一個日新月異、變動頻仍 的世代探討音樂教育的趨勢,實有其挑戰性與冒險性。然而,若能從理論、實務與 研究的脈絡中,研判未來之發展,或許也可收趨勢判斷與提醒之效。 於此刻所在的二十一世紀初,本文試從歷史演進、文獻分析、專家意見徵詢等 不同角度,闡述音樂教育未來發展的可行(應然面)與可能(實然面)軌跡,提出 「多元、連結以尋求意義」之音樂教育觀。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音樂、舞蹈與遊戲─ ─
藝術取向多元教育模式之根源的探討


原文出處:奧福音樂,01,69-72。

Manuela Widmer
薩爾茲堡莫札特大學奧福研究所教授

林淑芳譯

摘要
童年起就在奧福基礎音樂與律動的激發與學習中長大,近幾年來又進入薩爾茲堡大學教育 系研究。回溯這二十五年來跟兒童、學生與同事的創造性遊戲經驗,發現我的工作主軸就集中 在以遊戲的態度來和兒童相遇的課程藝術。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傾聽兒童的聲音 ─兒童音樂探索之研究

原文出處:林淑芳 (2010)。傾聽兒童的聲音 ─兒童音樂探索之研究。奧福音樂,01,39-51。

林淑芳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摘要
音樂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音樂製作是每個人天然的的本能,是人性的表徵, 這能力尤其呈顯於兒童直觀的,融合律動、歌唱、語言為一體的自發性音樂探索遊 戲中。本文主旨在探討兒童音樂探索的形式與特質,分析其呈現形態;並討論實務 上教保老師營造音樂環境、傾聽與回應兒童的自製音樂的策略。研究發現,兒童是 龐大的原創音樂的生產者,兒童自發的音樂製作不是剛萌芽或未完成,亦絕非對成 人的音樂不成熟的模仿,而是依自己本質而形塑。兒童自由的音樂探索是他們生活 與遊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兒童全人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觀察孩子生活遊戲中 的音樂製作是瞭解兒童音樂最有用的資訊來源,成人應由兒童的發展本質與音樂需 求來傾聽理解孩子的聲音出口。

關鍵字 : 音樂探索、即興、傾聽、音樂環境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教學單元:動物與說白節奏

原文出處:郭芳玲 (2010)。教學單元:動物與說白節奏。奧福音樂,01,75-81。

郭芳玲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助理教授

摘要
1. 透過動物說白名稱與肢體拍打節奏。

2. 透過基本的步伐(踏併)引導基本的速度。

3. 結合基本的步伐(速度)與肢體的拍打(節奏)引導協調”速度”與步伐和”節奏” 與肢體拍打之協調,使用動物說白與樂器節奏之對應遊戲來訓練手腳協調。

4. 藉由動物節奏列車的方式來訓練節奏的敏感度,創造思考問題引導教學。

5. 運用靜態手指節奏的視覺學習作為節奏引導之教學手段。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透過音樂與律動感受喜悅!

原文出處:Christine Schonherr(2010)。透過音樂與律動感受喜悅!。奧福音樂,03,81-82。

Christine Schonherr
奧地利國立莫札特大學奧福研究所教授

翻譯: 鄧皓書/台灣奧福教育協會第十屆理事長

摘要
照片中的96歲女性學員經過運用打擊樂器伴奏史特勞斯的名曲《可愛安娜》,在課後興奮地表示:「我又重回年輕了!」    

八年前,我展開了一個新的計劃,在我媽媽住的養老院提供每週一次的課程。我常去拜訪媽媽,也因此在許多機會觀察中,發覺老年人在養老院的生活其實不容易。他們缺乏不同年齡層世代的交流,並且總是得面對周遭有人死亡且自己生命有限的事實。日復一日,只有少數活動或事情,並且不易和其他人接觸或溝通交流。這段時間顯示出了生理和心理機能的衰退,因為社會網絡的縮減而意會了不再被需要了。

周遭環境中,基本人類需求的滿足感,如被愛、被擁抱、滋養充實、自我的尊重,自我表達和自我覺察的空間等,都極度地受到限制。從我在奧福研究所教授課程的經驗,我相當確定每週一次的奧福音樂與律動課程能帶給高齡者歡樂,與他人接觸的欲望,並滋養部份未被滿足的需求。自此後,大約25到30位年約75到100歲之間的安養院民每週五參與我和數位學生帶領的「歡樂的音樂律動」課程。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奧福研究所的統合教學

原文出處:Shirley Simon(2010)。奧福研究所的統合教學。奧福音樂,03,07-11。

Shirley Simon
奧地利國立莫札特大學奧福研究所教授

翻譯: 吳昱嫺/大提琴家,高中音樂班教師

審譯: 陳曉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音樂系教授

摘要
奧福教學在教導不同能力的兒童和成人 (包含重度障礙) 以及奧福研究所中的整合性團體已有悠久的傳統,累積過去五十年許多課程的結果看來,其影響力已延伸至奧福研究所以外。今天我想利用最新出版的奧福DVD中的影片實例來做個奧福研究所的發展簡介。首先從研究所創辦前談起,再者是研究所的草創時期,和Wilhelm Keller的開創歷程。另外關於”統合教育”與我們教學的相關性,以及它如何在研究所之內和之外被人們所理解。正如大家所知,奧福教學在奧福‧卡爾 (Carl Orff) 和Gunild Keetman發展時並非針對特殊孩童的需求而設計。然而奧福教學可應用於特殊教育,社區和社會工作,治療、統合和融合教育,其在各年齡層和能力的兒童與成人的教學很快地被肯定、發展、並記錄下來。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奧福教育的律動與舞蹈

原文出處:Barbara Haselbach (2010)。奧福教育的律動與舞蹈。奧福音樂,03,12-15。

Barbara Haselbach
奧地利國立莫札特大學奧福研究所主任/教授/ 奧福總會理事長

翻譯:林安緹/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

審譯:陳曉嫻/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音樂系教授

摘要
奧福教學的概念始於眾所皆知的原則-音樂創作、律動、語言、舞蹈、戲劇與歌唱,而其根基皆來自於節奏。但節奏除了律動的時間與空間外,還有什麼涵義呢?這是為什麼了解奧福教學的人需知道,奧福教學不僅是基礎音樂創作的集合,亦是美感教育的統整,這正是奧福研究所給予奧福教學的定義。此理念以律動舞蹈連結至音樂與語言 (也須與藝術連結),這個觀念提供我們在教導學生和實務運用的寬廣架構。   當我提到舞蹈與音樂結合這個主題時,並不是如一般大眾所認知地將舞蹈與音樂分成兩個不同的學科;因為我們一直嘗試把兩者統整,無論是在藝術或教學上。但現在我還是要專注在舞蹈這個議題上,因為在奧福教學本身我們似乎很少提到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這次受邀就此議題作討論,希望藉由奧福研究所五十週年的機會再一次喚起大家的注意。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專題演講-「德奧基礎音樂教育師資培育課程之發展及其在二十ㄧ世紀的任務」

原文出處:奧福音樂,04,07-13。

演講者:Werner Beidinger
德國波次坦大學基礎音樂教育教授

林淑芳口譯

江寬慈記錄

劉沛晴校對

摘要
德國音樂教育系統簡介:

本人自薩爾茲堡奧福研究所畢業後即回到家鄉德國波次坦大學任教,德國的教育系統和台灣類似,但還有一個音樂教育系統,除了一般學校音樂教育外,另一種叫做音樂學校,這是公立的,提供從幼稚園到中小學生各種的音樂課程。孩子們從學校下課後到這邊來,可以上各種不同的課程,所以這是一個專門提供音樂學習的學校。看起來似乎不錯,但還是有問題的;家長需要去註冊,也需要一點學費,通常是經濟狀況較好,且知識水平較高的家庭,才會把孩子送到這種學校。事實上,德國也是很重視社會福利,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來上課,但是發現他們其實沒有興趣,並非是學費方面的問題。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種子之舞」聖誕音樂劇 -
廿四位中重度智能障礙青年的演出


原文出處:石淑萍、陳秋蓮、林曉怡 (2013)。「種子之舞」聖誕音樂劇 - 廿四位中重度智能障礙青年的演出。奧福音樂,04,79-86。

石淑萍、陳秋蓮、林曉怡
天使打擊團團長 / 天使打擊樂團兩位指導老師

摘要
早期智能障礙者休閒活動大都趨向於單向的靜態活動(如:聽音樂、看電視)屬於被動式的接受,較少有機會如一般人可以選擇或參與藝術或戲劇活動;McCaslin(1990)提到智能障礙者的內心均有被孤立及不快樂的感受,戲劇是融合族群、與他人共事,並與他人建立互動的人際關係最佳的管道,能夠刺激智能障礙者的語言發展和建立適當的社會互動、簡短的故事性戲劇能增加智能障礙者的生活經驗。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台灣奧福教育四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陳惠齡
中華 ( 現稱台灣 ) 奧福教育協會第一屆理事長 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摘要
自 1969 年蘇恩世神父於臺北市光仁小學創立奧福教學研究推廣中心至今,已四十寒暑, 奧福教學在台灣已經受到學者專家及家長一致的肯定。回顧這漫長的四十年,每一時期的發展 都充分展現大家對這塊土地與人民的愛,那就是「把最好的東西與所有的人分享 」! 以下讓我 們共同回溯這段發展歷程。

出處:2010 奧福音樂 第一期

  線上閱讀     檔案下載  



 

 

TOSA

台灣奧福教育協會
Taiwan Orff-Schulwerk Association

協會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76號3樓

協會電話:02-27058310

協會手機:0928-358381

統一編號:77128413

協會email:orff.tosa@gmail.com